跳到主要內容

作品│何日圓環再來?

圓環.jpg


專題標:難圓繁華夢 環顧願再興


原文標題→歷史回顧(眉標) 小吃文化 應眾而生


 「圓環吃了東西,翠宮看了紹興戲,蘇老兒覺得人間還是可以逗留的地方。摘自華嚴所著的《七色橋》中的一句話。這時是民國五○、六○年代,是建成圓環全盛的時期,接連重慶北路的露天小吃店及鐵路交通的發達,使此地人潮川流不息。


 建成圓環發源自日據時期,民國前11年,淡水鐵路開發,建成地區成為當時城市中心大稻埕繁衍的腹地,鐵道交通日益重要。總督府都市計劃中的「圓公園」,是栽植著榕樹、七里香的綠地,經由鐵路交通進行貿易,而到圓公園休憩的人變多,攤販們也跟著來。起初只是非法經營,但到後來,攤販愈多、生意愈旺,連警察也管制不了,日本當局只好和攤販們達成協議,限制攤位數量及營業時間,形成後來「圓環夜市」的雛形。


 重慶北路的露店蓬勃發展,成為圓環的軀幹,南北小吃聚集附近,讓來自各地的人都能品嘗,圓環漸漸形成它獨有的小吃文化。本為台灣人民聚集的小吃攤,後來連日本人都聞風而來,因此也有人賣起日式料理,延續至今,在附近都還看得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台灣,台北城受到炮火襲擊,日本當局下了禁制令,攤販夜半熄燈,並在附近建造蓄水池及防空洞,強制攤販遷離,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填平蓄水池、拆除戰時防禦建築等,圓環再度蓬勃發展。


 民國43年,圓環商家集資將原本散落的攤販見造成房舍,規模更為龐大,永樂戲院、大光明和新舞台紛紛落成。過去,台北後火車站是批發貨集散地,常有太太、小姐滿街逛著,遠一點的延平北路,那而有夜夜笙歌的酒店,聲光娛樂之後,客人帶著小姐到圓環吃宵夜也是常有的事。


 「以前(生意)真的很好。」環記麻油雞老闆娘吳佳麗回憶著。她成長於圓環,看過各式各樣的客人。她說,圓環接待的客人是來者不拒的,鐵道在附近,南來北往的人多,遊客來此可以試試自己家鄉的美食到台北城變成什麼樣的味道。


 坐落在4條馬路中間的圓環,向內輻射圍住來品嘗美食的客人,裡面小吃種類繁多,透氣通風,若想吃宵夜,「去圓環就對了!」自幼生長在台北、也是圓環常客的陳晉元說。雖然人山人海,每個人比肩而坐,但來到這裡的人就是要享受流著汗品嘗台灣小吃,如此別有一番風味。


 以前,建成圓環是台北的地標,很多南部人來台北玩,都會到圓環品嘗小吃,「遊覽車攏嘛欸開來!」三元號70幾歲的老闆曾秋分操著台語說。不過隨著市區中西東移,原本還是一片稻田、兵工廠的東區,取代發展已逾百年的圓環,成為台北新地標。


 民國82年及88年的兩次火災,使得原本圓鐵皮屋搭蓋起來的圓環更是殘破不堪,形成日後改建的重大原因。現將店名改成「小廚師」賣花枝羹的原「吉星號」老闆馮坤志回憶當時火災的情形:「我本來還想繼續留在裡面搶救一些東西,後來是被我岳父硬拖走的。」他的岳父便是三元號的曾秋分,當初馮坤志失業,曾秋分認為圓環生意很好做,因此要他來這裡做老本行。這兩次的火災並未使圓環的人潮消散,「生意反而愈燒愈旺啊!」馮坤志驕傲地說道。


 歷經民國82年及88年二度火災後,部分建築已頹杞,依照「建成圓環再生案」的計畫書上寫道:「為保存圓環傳統小吃之文化,結合大同區再發展,故將建成圓環闢建為圓環專用區,以保存圓環的特殊意義。」但是,圓環的整建並未像計畫中將傳統小吃繼續保留在這一塊台北市的「美食中心」,反而加速了這個光環的消逝。


(原刊登於2006年5月.新聞人報社正期刊)


 


keyword:建成圓環 圓環歷史 圓環人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食│高雄美濃.花生豆腐、粄條與香蕉冰

「 客家人米食文化原本就很獨特,像粄條、米苔目,或是發粿,但是將花生與米結合的傳統客家花生豆腐更特別,除了吃原味,淋上醬油膏、撒蔥薑蒜末,或加上用蒜頭爆香的蝦米、菜脯與碎肉,甚至當成甜點,都各有好滋味。 」光看 洪震宇 的《 旅人的食材曆 》中這段描述,就讓我口角生津,可惜找遍台北住處附近菜市場,難求花生豆腐。   後來上網 google作法,發現 這篇文章 ,更讓我迫不及待想撲到美濃一嚐究竟(可惜的是,後來並沒有到菜市場去)。

Bye Bye

自從Whitney Huston嫁了個愛吸毒的老公之後 我就開始不喜歡Mariah Carey 雖然我知道這兩個是不同人 但在我心中就是覺得某個程度很相似

寫寫我的朋友之一:巫婆

應該是 2 年前 莫名其妙 加了一個沒上過他課的高中老師的 msn ,最近他的狀態說:「 XX (高中名) 9 班風水真的怪怪的」,我想高中班導如果知道這件事,大概會說 沒有我們班怪 吧 …… 以前大頭說:「劉某的朋友都是怪胎!」但他忘了把自己算在內,其實怪人多了,就沒那麼奇怪了。 彎如住院的時候,偶爾她的病房會變成我們高中小聚會的場所,然後 像老人般 回憶起當年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