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讀│《告白》:精彩的師生、親子關係爭議

告白.jpg告白》是家庭主婦湊佳苗的出道作,一推出即拿下2009年本屋大賞,深受日本書店店員的讚賞,11月底在博客來逛到,不到200元的價格實在讓人很容易放入購物車中,本來還想等學校圖書館的,但依他們的進度,怕我都畢業了還看不到(這點真的會讓我抱怨個沒完沒了,拜託能不能收我當工讀生啊!)


 


全書共分六篇,都以第一人稱作為敘述,從化學老師之女遭人殺害,兩名學生嫌疑犯的自述……,非教條式的「告白」,讓人深刻體悟到其中關於親情、師生關係的問題。


 


第一篇《神職者》是化學老師的告別之詞,裡面有一段很值得玩味的話,讓我不禁想到近日政大爆發的教師性騷擾案,雖然這麼說似乎有違常情,不過若是當教師遭學生刻意陷害的話,有時真的是百口莫辯。


 


為了彼此自保,往往只會加深師生間的嫌隙。


 


這位老師也提到另一點,讓讀新聞的我非常感興趣,當未成年犯罪被大肆報導時,有時候只會加深犯罪者的得意吧?對於青少年罪犯,社會普遍給予寬恕的態度,會過度責怪起誘使他們犯罪的因素,但有些人特別就是不受社會、學校灌輸的教條式倫理所約束,他們心中存在的尺,只為個人利益而設。


 


就好比少年A的犯罪理由,只不過想喚起母親的注意;又如少年B的犯罪理由,只為擺脫被冠上的「失敗」之名。


 


這本書的節奏得宜,看起來不覺得緩慢到令人窒息,也不會無聊到想說來看個電視好了,因為沒有像茱蒂‧皮考特那樣充滿著顯而易見的倫理爭議,更著重在主角內心,或透過日記式書寫來鋪陳,相對的好讀許多。


 


但震撼不減。


 


犯罪年齡逐年降低,小學生性侵學弟妹、霸凌同學也早不是新聞,在《告白》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集體犯罪是如何而生,即便你清楚真相為何,卻迫於集體暴力而不得不從「惡」如流。


 


為了被接納,人會做許多有違常理的蠢事啊!


 


結局的最後一句讓我玩味許久──「喏,XX同學,你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復仇,也是你重新做人的第一步嗎?」


 


真是太好看了!


 


---------------------------------------------------------------------------------------------------------------------------------


 


這本書讓我發現我跟日本人的差異,《告白》在我個人分類中頂多只能算是社會、寫實,但在日本卻是以推理為賣點啊!怪不得《模仿犯》也會被掛上推理之名,本格派才是正宗推理!(偷偷呼籲)


 


此書在台上市10天就三刷了,想見其暢銷程度,我常看酪梨壽司的讀書筆記中亦有這本書,供想看的人參考。而且我個人認為封面很美,與內文相襯,且有畫龍點睛之效,一頁15行的編排方式,看起來也很舒服。


 


另外,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除了慶幸沒跟玩火的女孩一樣遭到博客來的肆虐,保持了書的完整性,但近年來好像要跟中國大陸、歐美口袋書看齊似的,用很輕但粗糙的紙質,不太具有本屋大賞得獎書的賣相。(偷罵時報文化一下)


 


我想哪天我奮發學日語,大概就跟我學瑞典文的動力一樣,湊佳苗已經出了三本書啦!我好想看另外兩本喔!我同時也很希望《空中的城堡》快出,哪怕是看一段就要翻字典100次,我也甘願搶先買英文版。


 


P.S.這禮拜很熱衷於將本年度看的書通通丟進aNobii,令人失望的是,我還以為今年我起碼看過上百本書,結果也才50本而已,其中還有近10本是在7月上旬開刀的時候看的……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食│高雄美濃.花生豆腐、粄條與香蕉冰

「 客家人米食文化原本就很獨特,像粄條、米苔目,或是發粿,但是將花生與米結合的傳統客家花生豆腐更特別,除了吃原味,淋上醬油膏、撒蔥薑蒜末,或加上用蒜頭爆香的蝦米、菜脯與碎肉,甚至當成甜點,都各有好滋味。 」光看 洪震宇 的《 旅人的食材曆 》中這段描述,就讓我口角生津,可惜找遍台北住處附近菜市場,難求花生豆腐。   後來上網 google作法,發現 這篇文章 ,更讓我迫不及待想撲到美濃一嚐究竟(可惜的是,後來並沒有到菜市場去)。

Bye Bye

自從Whitney Huston嫁了個愛吸毒的老公之後 我就開始不喜歡Mariah Carey 雖然我知道這兩個是不同人 但在我心中就是覺得某個程度很相似

寫寫我的朋友之一:巫婆

應該是 2 年前 莫名其妙 加了一個沒上過他課的高中老師的 msn ,最近他的狀態說:「 XX (高中名) 9 班風水真的怪怪的」,我想高中班導如果知道這件事,大概會說 沒有我們班怪 吧 …… 以前大頭說:「劉某的朋友都是怪胎!」但他忘了把自己算在內,其實怪人多了,就沒那麼奇怪了。 彎如住院的時候,偶爾她的病房會變成我們高中小聚會的場所,然後 像老人般 回憶起當年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