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作品│何日圓環再來?

圓環.jpg


專題標:難圓繁華夢 環顧願再興


原文標題→歷史回顧(眉標) 小吃文化 應眾而生


 「圓環吃了東西,翠宮看了紹興戲,蘇老兒覺得人間還是可以逗留的地方。摘自華嚴所著的《七色橋》中的一句話。這時是民國五○、六○年代,是建成圓環全盛的時期,接連重慶北路的露天小吃店及鐵路交通的發達,使此地人潮川流不息。


 建成圓環發源自日據時期,民國前11年,淡水鐵路開發,建成地區成為當時城市中心大稻埕繁衍的腹地,鐵道交通日益重要。總督府都市計劃中的「圓公園」,是栽植著榕樹、七里香的綠地,經由鐵路交通進行貿易,而到圓公園休憩的人變多,攤販們也跟著來。起初只是非法經營,但到後來,攤販愈多、生意愈旺,連警察也管制不了,日本當局只好和攤販們達成協議,限制攤位數量及營業時間,形成後來「圓環夜市」的雛形。


 重慶北路的露店蓬勃發展,成為圓環的軀幹,南北小吃聚集附近,讓來自各地的人都能品嘗,圓環漸漸形成它獨有的小吃文化。本為台灣人民聚集的小吃攤,後來連日本人都聞風而來,因此也有人賣起日式料理,延續至今,在附近都還看得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台灣,台北城受到炮火襲擊,日本當局下了禁制令,攤販夜半熄燈,並在附近建造蓄水池及防空洞,強制攤販遷離,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填平蓄水池、拆除戰時防禦建築等,圓環再度蓬勃發展。


 民國43年,圓環商家集資將原本散落的攤販見造成房舍,規模更為龐大,永樂戲院、大光明和新舞台紛紛落成。過去,台北後火車站是批發貨集散地,常有太太、小姐滿街逛著,遠一點的延平北路,那而有夜夜笙歌的酒店,聲光娛樂之後,客人帶著小姐到圓環吃宵夜也是常有的事。


 「以前(生意)真的很好。」環記麻油雞老闆娘吳佳麗回憶著。她成長於圓環,看過各式各樣的客人。她說,圓環接待的客人是來者不拒的,鐵道在附近,南來北往的人多,遊客來此可以試試自己家鄉的美食到台北城變成什麼樣的味道。


 坐落在4條馬路中間的圓環,向內輻射圍住來品嘗美食的客人,裡面小吃種類繁多,透氣通風,若想吃宵夜,「去圓環就對了!」自幼生長在台北、也是圓環常客的陳晉元說。雖然人山人海,每個人比肩而坐,但來到這裡的人就是要享受流著汗品嘗台灣小吃,如此別有一番風味。


 以前,建成圓環是台北的地標,很多南部人來台北玩,都會到圓環品嘗小吃,「遊覽車攏嘛欸開來!」三元號70幾歲的老闆曾秋分操著台語說。不過隨著市區中西東移,原本還是一片稻田、兵工廠的東區,取代發展已逾百年的圓環,成為台北新地標。


 民國82年及88年的兩次火災,使得原本圓鐵皮屋搭蓋起來的圓環更是殘破不堪,形成日後改建的重大原因。現將店名改成「小廚師」賣花枝羹的原「吉星號」老闆馮坤志回憶當時火災的情形:「我本來還想繼續留在裡面搶救一些東西,後來是被我岳父硬拖走的。」他的岳父便是三元號的曾秋分,當初馮坤志失業,曾秋分認為圓環生意很好做,因此要他來這裡做老本行。這兩次的火災並未使圓環的人潮消散,「生意反而愈燒愈旺啊!」馮坤志驕傲地說道。


 歷經民國82年及88年二度火災後,部分建築已頹杞,依照「建成圓環再生案」的計畫書上寫道:「為保存圓環傳統小吃之文化,結合大同區再發展,故將建成圓環闢建為圓環專用區,以保存圓環的特殊意義。」但是,圓環的整建並未像計畫中將傳統小吃繼續保留在這一塊台北市的「美食中心」,反而加速了這個光環的消逝。


(原刊登於2006年5月.新聞人報社正期刊)


 


keyword:建成圓環 圓環歷史 圓環人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食│高雄美濃.花生豆腐、粄條與香蕉冰

「 客家人米食文化原本就很獨特,像粄條、米苔目,或是發粿,但是將花生與米結合的傳統客家花生豆腐更特別,除了吃原味,淋上醬油膏、撒蔥薑蒜末,或加上用蒜頭爆香的蝦米、菜脯與碎肉,甚至當成甜點,都各有好滋味。 」光看 洪震宇 的《 旅人的食材曆 》中這段描述,就讓我口角生津,可惜找遍台北住處附近菜市場,難求花生豆腐。   後來上網 google作法,發現 這篇文章 ,更讓我迫不及待想撲到美濃一嚐究竟(可惜的是,後來並沒有到菜市場去)。

買│台北師大商圈.買la diseño的靴子要百思➹

原本我對這家店的印象很好,店內有許多有趣的玩意、獨具設計感的商品。即便是我很生氣的現在,我也還是覺得這間店值得一逛。 2009/10/24,老陳找我去逛師大夜市買老白的禮物,本來沒打算要買什麼,直到我看到一雙我頗喜歡的靴子,它有我一直在尋找的鞋底,加上外型簡單、顏色也合我意,便有了想買的心情。

作品.§0 寫在開始之前

這個專欄是因應課程要求而設,如果不是想要學分,我可能 拖 了好幾年 都不會動工。 任由這些雜亂無章、沒有條理的心得繼續留在腦袋中發酵。 不過,寫出來又何妨?或許還有被看見的可能。 在這次的作業中,我所做的不過就是結合我的觀察、打工心得、上課所學所寫的幾篇文章。 一方面是交作業,另一方面是自我的實踐與實驗。 此外也想透過痞客幫的功能,檢視文章是否具有實用價值。   (圖說: 「誰連結我」 的功能,可看出是透過什麼連結、關鍵字搜尋到此部落格)     這一次的主題 以移工、新移民族群 為主,目的是希望能讓大家了解所我觀察到的移工、移民。 當然我本身的了解也是不足的,起碼希望能做到「 正視自己心中的偏見 」的地步。 畢竟就某種程度而言,我們的生活都太封閉了……。     以下是本次實驗的目錄 ㄩㄝˋ語課 (了解從認識開始) 他/她所身處的陌生世界 (台灣人的偏見)   越南女性都很瘦? (文化層面,含新聞比對)   從打外勞很好玩? (誇張事實) 從「我要休假」到「還沒休假」 (移工的血淚) 四方來春 (側寫四方報)   以後我成為記者的機率不高(有鑑於我的腳),但我想,繳了4年學費不能白費,就算是個小小的部落格,我還是想實驗看看自己所寫的東西是否有存在的價值。 畢竟林宇玲老師都語重心長的要我們思考: 「我們作為記者,不論是拿筆或拿相機,究竟對這世界能做什麼有益之事?」 部落格,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實驗場域,也許我會 就 這樣一直寫下去,透過我的眼、我的筆,寫出我所認知到的世界。 拜託請各位被我強迫或自願性觀看文章的人留言,讓我知道你們的想法,謝謝!(如果有錯字礙眼,也請幫我挑一下!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