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遊│台南北門.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之存在的意義

陽光下,潔白如新的教堂顯得安靜怡人,旁邊的日式建築整潔優美,彷彿在召喚旅人前去拍照留念,但直到進入木製簷廊,看到書法寫的「金河診所」4字,靜謐的氛圍忽然開始有些詭譎,不安伺動。


北門區的市中心附近舉目望去皆是魚塭,水色湛湛,與藍天遙遙呼應,也顯示出北門主要的經濟產業,皆與水、海有關。



R0011566.JPG 


走進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前,大熊先生問我:「妳真的要去嗎?妳一定會很難過。」但難過不足以形容真正的感受,說是震撼也不夠精確。


認識台灣的歷史課本上輕描淡寫的烏腳病,原來這麼猙獰可怕,這麼疼痛血腥,當白紙黑字化成真實存在時,會令人如此心痛。 


半世紀前的台灣,嘉南沿海被烏腳病肆虐,疑因居民飲用深層地下水受海水侵襲,含砷等物質過量,使人體末端肢體動脈硬化,從外觀看,像爬了一條條黑蛇,又名烏蛇病。


北門,正是當年烏腳病流行區之一。而金河診所,也是當時主要醫治場所,由留日歸台醫生王金河主持義診,在現今的場所中,保存了當時所用的手術器具、醫病紀錄,更重要的是,病人的經歷。


R0011567.JPG


患病者多,醫病者少,醫護人員付出的心力以豐功偉業稱之並不為過,而在歷史、觀光簡介中,也不會忘了紀錄其名其事。但那些深受常人難以想像之病痛,仍堅忍面對折磨的患者,聲音卻容易被歷史洪流湮沒。


「……普通人被冰凍個30分鐘,就疼痛難當,但烏腳病發作之時,卻是忍受3、5天之久的極寒之痛。」當時護士的診間紀錄,試圖描述烏腳病發作時的疼痛。


2.jpg 


肢體末端壞死,有些患者的患部會自行脫落,有些則否。有紀錄提到:「發作的時候,痛到拿菜刀砍自己的腳。」這句話,不是誇飾用法……。


王金河的醫療團隊,為患者截去那些已發黑之處,免除痛苦折磨。有些烏腳病患者,甚至才2、3歲,還沒學會走,就得學著怎麼拿拐杖。診間有小朋友的照片,天真的笑臉上,亮晶晶的黑眼似無憂無愁,但舒展在草蓆上的下肢,已沒了腳踝以下的部位。


1.jpg  


診間保留了當時的手術器材,是曾進出手術房的我,難以接受的粗糙,該如何去想像這些彷彿電影中用來行刑逼供的器械,是令病人免除痛苦的工具?手術床上的繡蝕,會不會是無數病人的血淤積而成?


懸吊在診間的螢幕,播放著相關紀錄片,我卻沒勇氣再看。步出診間透透氣,那被陽光照得燦爛的小白宮,依然沉穩佇立。這是當時收容病患的場所,除去自發性來回南北醫治病人的醫療團隊外,基督教傳教士也盡了極大心力募款、安置身心皆受折磨的病患。


R0011571.JPG 


王金河醫師本人也是教徒,據說當時,每逢周日,他和工作人員,會一一失去行動自由的病患抱到教堂,聆聽詩歌及傳道。


診間紀錄中,有個令我難以忘懷的身影。黑白陳舊的照片中,看得出拍攝之時陽光燦爛,被拍攝者眼睛瞇起,雙手撐著拐杖,微微有些笑意。他雙目已盲,仍受烏腳病之苦、失去下肢,卻以唱歌為懷,被紀錄在此。


教堂大門深鎖,禁止遊客入訪,從半霧的窗望進,那連成一氣的椅子,散發出的氣味,與我幼時常去的教堂相仿,給人一種安心的感覺,或許那十字架、與傳教人員的善心,就是這病痛煉獄中僅存的天堂吧。


R0011570.JPG 


經過此行,我深刻的明白設立醫療紀念館的宗旨。即使烏腳病在現代已絕跡,但這是台灣歷史上不能被抹滅的存在,要紀錄這些痛、這些血淚,才稍可避免遺憾一再發生(可惜的是歷史仍會出現驚人的重複),為課本中的一行黑字,增添血肉,在觀者心中還原當時情況,更能想像那些哀鳴,使得一個人的心更為柔軟、甚或認同這塊土地,也使一個國家的文化更具反思的力量。


而這也是那些樂青們疾呼保留樂生園區存在的理由,也更顯粗暴拆除、破壞而抵死不認、迫遷園區住民的國家機器的粗鄙。


王金河醫師高齡約90依然健在,回首看在陽光下坦蕩矗立的園區,在遊客稀少的秋日午後,忽然想到,當年那些病患現在何在?


 


  ●搭配行程可參考:北門口烏腳病紀念園區學甲虱目魚粥


→這篇文章寫得非常久,拖了快5個月才寫完,除了因為初稿遺失外,實在太沉重,也實在太難找到精確的字眼來形容這份沉重。


→真的寫好久喔,結果看到2011年2月13日的自由周報登出烏腳病園區報導,才想起這篇未完成的心得。


→「可惜的是歷史仍會出現驚人的重複」這句話是抄襲自張翎的「歷史出現驚人的重複」,她在《溫州女人》中起碼用了兩次。


留言

  1. 我也拖到現在才看完(慢慢看)
    的確是很沈重......

    我想歷史的意義就在於教導人們不要犯下相同的過錯吧。

    是說我竟然有點忘記烏腳病是因為什麼重金屬中毒而導致的!
    =>把鎘中毒的"痛痛病"跟砷中毒的"烏腳病"給搞混了|||


    版主回覆:(03/03/2011 01:58:10 AM)

    其實我蠻想知道台灣有多少個像這樣的醫療紀念館。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食│高雄美濃.花生豆腐、粄條與香蕉冰

「 客家人米食文化原本就很獨特,像粄條、米苔目,或是發粿,但是將花生與米結合的傳統客家花生豆腐更特別,除了吃原味,淋上醬油膏、撒蔥薑蒜末,或加上用蒜頭爆香的蝦米、菜脯與碎肉,甚至當成甜點,都各有好滋味。 」光看 洪震宇 的《 旅人的食材曆 》中這段描述,就讓我口角生津,可惜找遍台北住處附近菜市場,難求花生豆腐。   後來上網 google作法,發現 這篇文章 ,更讓我迫不及待想撲到美濃一嚐究竟(可惜的是,後來並沒有到菜市場去)。

買│台北師大商圈.買la diseño的靴子要百思➹

原本我對這家店的印象很好,店內有許多有趣的玩意、獨具設計感的商品。即便是我很生氣的現在,我也還是覺得這間店值得一逛。 2009/10/24,老陳找我去逛師大夜市買老白的禮物,本來沒打算要買什麼,直到我看到一雙我頗喜歡的靴子,它有我一直在尋找的鞋底,加上外型簡單、顏色也合我意,便有了想買的心情。

作品.§0 寫在開始之前

這個專欄是因應課程要求而設,如果不是想要學分,我可能 拖 了好幾年 都不會動工。 任由這些雜亂無章、沒有條理的心得繼續留在腦袋中發酵。 不過,寫出來又何妨?或許還有被看見的可能。 在這次的作業中,我所做的不過就是結合我的觀察、打工心得、上課所學所寫的幾篇文章。 一方面是交作業,另一方面是自我的實踐與實驗。 此外也想透過痞客幫的功能,檢視文章是否具有實用價值。   (圖說: 「誰連結我」 的功能,可看出是透過什麼連結、關鍵字搜尋到此部落格)     這一次的主題 以移工、新移民族群 為主,目的是希望能讓大家了解所我觀察到的移工、移民。 當然我本身的了解也是不足的,起碼希望能做到「 正視自己心中的偏見 」的地步。 畢竟就某種程度而言,我們的生活都太封閉了……。     以下是本次實驗的目錄 ㄩㄝˋ語課 (了解從認識開始) 他/她所身處的陌生世界 (台灣人的偏見)   越南女性都很瘦? (文化層面,含新聞比對)   從打外勞很好玩? (誇張事實) 從「我要休假」到「還沒休假」 (移工的血淚) 四方來春 (側寫四方報)   以後我成為記者的機率不高(有鑑於我的腳),但我想,繳了4年學費不能白費,就算是個小小的部落格,我還是想實驗看看自己所寫的東西是否有存在的價值。 畢竟林宇玲老師都語重心長的要我們思考: 「我們作為記者,不論是拿筆或拿相機,究竟對這世界能做什麼有益之事?」 部落格,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實驗場域,也許我會 就 這樣一直寫下去,透過我的眼、我的筆,寫出我所認知到的世界。 拜託請各位被我強迫或自願性觀看文章的人留言,讓我知道你們的想法,謝謝!(如果有錯字礙眼,也請幫我挑一下!感恩~)